金花故娘庙
金花故娘庙
笔者在方城七十二潭游玩返回时,远远的看到路南高高的山坡上插着一面红旗,觉得应该是一座庙,一时兴起,拐弯上去看了看,与看庙人,及上香的几个当地老人,聊了许久,揭开了一段千百年来流传不息的传说故事,尽管每个乡亲们的对于金姑娘的说话不一,经过我多次前往考证,在山上的老庙,新庙,以及山下的两座庙的守庙人,当地人的帮助下,终于理清了这个传说。
在叶县常村乡山里一条小溪,被当地人称为金沟,金沟两边各有一条山岭,山岭上各有一座村庄,一村庄名叫金沟村,一村薜庄,相传在三千多年前的商纣时期,这里出了两个大臣,一个是金沟的金总兵,一个便是薜庄的商朝教头,由于金总兵战功赫赫,受到了教头的妒忌,一直惦记着,有朝一日能扳倒他。
终于有一日,教头借金总兵出兵之时,诬告金总兵造反,商王相信了教头的话,派另一员大将一路追杀,从首都安阳一追杀到老家叶县,始终都不罢休。
金总兵有三个孩子,老大金成,老二金花,老三银花,哥哥已经结婚,离开京都之时,其哥金成前去运送军粮,被商纣的军队半路截杀,金总兵随行的只有金花,金花的嫂子,妹妹,及士兵若干。
当时,泉白山上有一伙义匪,以打劫官家救助附近百姓为主。金总兵到达泉白山时,已是穷途陌路,土匪头目看金总兵实在可怜,又为他们被人冤枉和陷害而感到悲愤和不平,想帮他一把,便说道,我在这里了许多年,这里易守难攻,一般人攻不上来,你就暂且安置在我这里吧,金总兵人少,让他守西寨,义匪守东塞,各守一方。
商纣的军队一路围攻到泉白山下,久攻不下,便在泉白山的对面建立了大营,天天往山上背粮食,背的过多,逐渐变成了一个小山坡,以至于到现在,对面还有一个村庄,便是当年所致。金总兵天天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夜夜煎熬,不得已,在西寨上吊自杀。
泉白山上,东西两寨面积并不大,食物短缺,饮水困难,相传,山顶有一汪清泉,这也许就是泉白山的山名的由来之处,也是山顶兵马的饮水之源,自从山寨被商纣的军队围攻不久后,山上便断了粮草。玉帝被金总兵的冤感动,派一骆驼神,倒在马,母猪神等帮助留在山顶的金花,其中骆驼神夜夜为山寨送粮草,每天送的量,刚好够山顶的军队所吃。关于骆驼的死因,有两种传说,一则传说认为,当时义匪头目觉得,骆驼神一天送一次也是送,送两次也是送,不如让骆驼神早上送一次,晚上送一次,只是这样的事情,没有多久,骆驼神便累死了。另一则传说认为,骆驼夜夜偷喝山顶的清泉里的水,以致于把清泉里的水喝的都不够山上的兵马喝了,于是金花故娘便把骆驼杀了。
没有送粮骆驼,山里的吃食就成了问题,玉帝便给了山寒三分火龙地。据说这火龙地可以随时种地,随时收获,收获的粮食刚好够山上的兵马吃的,从此,山上再也没有吃食的问题了。
说起这金花姑娘的死因,当地一直有两种传说,争论不休。
一则认为,一年多后,官兵久攻不下,四下散去,金花姑娘是南侧犁山老母的干女儿,金花一直觉得山顶孤寂,就去犁山老母那里借了些菲菜和金针的种子,犁山老母打算给她一半的种子,金花姑娘鬼精鬼精的,把老母的种子倒走了一大半,以于现在的泉白山上,到处都是菲菜,金针。为了惩罚金花倒走的金针种子太多,现在泉白山的金针移植的时候,只能种根,不能种种子,后来山寨的北边有一条恶龙吸喝山下一条河里的水,一直把山下的水吸干,导至山下导群众无法生活,金花凭着自已武艺好,飞身斩杀恶龙,一剑把龙头削掉在了古石滩水库里,龙身留在了山下,金花也因此累死。
另一则说,官兵围攻了一年有余,总是打不过金花姑娘,想起了孬点子,见金花还末嫁人,姑娘家害羞,让所有的官兵都脱光衣服与金花对战,金花害羞,与嫂子一起投井自尽了。
不论是金花斩恶龙身死,还是投井自尽,附近村民对金花故娘多有爱戴,待金花故娘身死以后,泉白山上东西两寨之间,一汪清泉边多了三座小庙,金总兵,金花,金花嫂子三人。据说每座只有三四平方大小,老青砖垒起来的,庙里仅能容下一俱泥胎,,每逢初一十五,附的村民多有祭拜。
千百年来,每逢干旱,附近山民便会来到这庙前求雨,前期几次灵验了以后,一传十,十传百,附近的数十个村庄多数知道了。相传,每次祈雨,或数十人,或是附的几个大队的几百人,头戴柳树条编的柳木圈,打着铜锣,浩浩荡荡的来到金花庙前,领头人拿一个瓶子,放到胎像前,所有人下跪,长跪不起,口中念念有词,待瓶中潮湿,就是求到雨了,什么时候求到雨了,什么时候再起来,所谓祈雨带雨而回,便是如此了。
每次祈雨,必有许诺,古代能许诺的无非也就是一场戏罢了,祈雨唱戏,大多都在山下,还愿的山民把金花故娘,他嫂子的神胎请下来,放到戏台子中间听戏,只有属龙的女子,才能抱金花故娘的神胎,属虎的女子,才能抱她嫂子的神胎下山听戏。
时至20世纪末,随着科技的发展,,信徒越来越少,祈雨的活动,变成了只有老太太老爷爷一类的零星小众群体,余下的信徒,多数已经年老,或是不在了。也许是为了大家参拜方便,便把从老庙从山上搬到了山下,杨集乡和拐河镇为背靠背的方式各自建了一座大庙,据说建庙的时候,当时老百姓家里很穷。附近几个大队组织乡里乡亲间各自凑钱、、木材、砖头等,实在没啥凑的了,有的人就在庙里干活,算是帮工,帮忙盖房子,一干就是几个月,都不舍得走,庙里几乎每隔几年,便会换一些守庙人。
据说,上一次的守庙人的儿子,是一个文学作家,年年都会来庙里写对子,庙内的“寺中少灯月照明,庙内无僧风扫地"“千处祈求千处应,万里无云万里天”等,都是出自他的手笔。传说归传说,但不管怎样说,这寺庙成为了信男善女们寄托信仰的地方,她们在庙里上香祷告,求神显灵,来保佑国泰民安,风调雨顺,平安健康。也算是人们对美好愿望的一种祈盼吧。